记者生涯之十一报纸的十种看法
每天看书看书报是必修功课。但报纸的看法却不一样。我一般是这样看的(由于工作关系,我主要看21世纪,经济观察、中国经营报、财经、销售与市场、商界、广州日报。华商报──我们本地发行最大的报、南方周末、中国证券报)
1、一份报纸越20分钟看完,其中内容浏览不超过10分钟,大部分看广告、人事变动、版面变动,栏目变动等。
2、从头至尾迅速浏览标题,内文几乎不看(建议养成这种一目十行的习惯)
3、注意署名,本刊记者多,还是投稿多,还是编辑摘抄的多。关注自采稿件,外来稿件,摘抄稿件和广告的比重(重点!)
4、通过署名判断是否发生人事变动。调整,甚至××记者现在在那里,在做什么选题(重点!)
5、是否出现新作者,并作出相应的判断。
6、所有标题、版式是否有值得参考的地方。
7、有没有大块头的广告,并判断为什么──真广告还是假广告还是关系广告,并作出对策(重点!)
8、有那些新广告客户出现,并判断他为什么做广告(重点!)
9、那些老广告客户为什么没有了,判断为什么,并作出决策(重点!)。
10、那些新闻线索没有挖透,还有挖掘的潜力(重点!)。
以上是综述,具体报纸还有不同看法,比如看中国证券报和看南方周末有不一样。建议养成一种阅读习惯,或叫工作习惯,有利于提高效率,注意,看的时候带上红笔随时作出标记、然后安排下去,要不然转身就忘了。一般新记者不用这么动脑子看报纸,老一些的或者主任向上的基本都可以这么去看报纸(级别最高的不用这么看、安排人看即可),比如我们最近招了几个新人,实习期三个月。对他们第一个月的工作安排如下;
1.上班路上买报纸3──5份。
2.8:30──9:30画出当天报纸上有价值的新闻(版面不拘,头版不用画)
3.9,30──10:30上网新浪新闻,找出有价值的新闻,每条写成50字摘要,。
4.10:30──11:30由主任负责组织讨论以上所找新闻的价值
5.2:00──3:00,网上寻找有符合本刊、本栏目的新闻价值的人,企业、事件。
6.3:00──4:00打十个电话(开始可随便,慢慢的要有目的性)
7.4:00──5:30以符合本刊的文风改写其中一篇新闻(就是早上找得)
8.周一上午参加选题会,并要求发言,下午组织聊天(可不是闲聊啊,领导在旁边考察那)
我认为以上是最省钱、最简单的培训方案。
从第二月开始要跟老记者出去,到时候再说。
记者生涯之十二一茬韭菜
韭菜是一茬一茬长的,老人都这么说。生过孩子的女同志也这么说:生小孩都是一拨一拨的,这一拨全是男的,那一波全是女的。
说这些是因为这几天看到有人谈职业媒体经理人,我闭着眼睛盘算了一下,假如我有5000万,要办一份报纸,我该请谁来打理,结果吓了一跳,以我所见所闻才干之士,竟然一双手就能数的过来。而且他们能不能把报纸办好,心里还没底
职业媒体经理人,中国还没有,只有几个活动能力强,关系广的记者而已。职业媒体经理人,我想大概有这样几个基本要求:有成功经验、活动能力强、策划能力强、政治敏感性强。管理能力强(不一定是好记者,但要会管理记者),懂财务、会经营。相对而言,报业的职业经理人比企业的职业经理人,难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。优秀的记者和职业管理者有很大的区别,如果因为写过好文章就认为是职业媒体经理人,会误人误己的。
这样的人太难找了。几乎没有,我估计,几年后会涌现一批这样的职业人──那是一茬好韭菜!
现在在中国媒体上,活跃着一股年轻力量,他们是主流,而且有相当的权力和影响力,他们大部分在20──35岁,主任以上级别,文笔较好、社会基础也较好,关系广、掌握一定资源。
去年北京×报曾搞过一个活动,邀请一些媒体人士评选,我看到那份名单,好像有30个,除了几个必须请的党报领导,除掉几个有象征意义的体方媒体的人──他们起摆设作用,剩下十几个都是我认为的精英,再加上我个人认为的十几个,我估计,如果把这30个人掌握了,基本就掌握了中国的传媒动向,一般问题都能搞定,因为这30是个人,后面有可能要影响300份报纸,加上转载和摘编,基本上能满足一般的宣传舆论目的。这是现在这一茬好韭菜。
刚才正理抽屉看到步步高老总段永平的照片,忽然想起一段往事:99年去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CCTV标王招标会,那是第一次见段永平,小伙子平头,白衬衣,不带领带,在一帮子企业家里年轻活力很显眼,他左右两手拿着标板,漫不经心(外表看)举起──他一般以20万为基数向上喊价,完全没有紧张的意思,相比之下,其他几十个企业家就显得小心的多。
哈六药那天也很抢眼。那天之前CCTV招集记者开吹风会,要求大家笔下留情,不要渲染,尽量低调(以为上一年爱多拿下标王后栽了)。那天吹风会上大家基本不听,都在聊天。后来这些人中至少有三个人后来当了主编(也许更多,时间长了记不清),升了主任一级的估计更多了,也记不清了。那也算是一茬韭菜。
当时正是策划热,全国不少知名广告公司、策划人也云集北京,吵架、拉客户。现在他们又基本全军覆没了,也是一茬韭菜。
后来在顺德见到长安广告公司的李璐阳(他曾以李连杰的步步高VCD广告而成名,现在也很活跃,注意他和南方体育的关系)。说起段永平,他同意是时势造英雄,并说道胡志标,段永平等98年那些vcd英雄和故事──也是一茬韭菜。当天在座还有一些名人,说道当年vcd炒作,大家掰着指头数:××周末的×××、××经营报的××,××时报的××,还有──,呵呵,全是干将阿,又是一茬韭菜。
韭菜理论似乎成了规律,印证了独木难成林的说法。很少有一根韭菜突出的长处来,要长,就是一茬。现在西祠里活跃的,不也有一茬年轻的韭菜吗?
纯属闲聊!
记者生涯之十三为什么不攻打北京上海
前两天和一位网友聊天,说道他们雄心勃勃地要占领上海市场,心里十分钦佩。忽然想起一件往事。
99年底开年终总结会,编辑部发难说发行部工作不利,连北京上海这样的中心城市都打不下来,这两个城市人口多、是政治军事中心,影戏力大,如果打下这两个城市,辐射力会很强云云,记者部也说去那里采访人家都没见过咱们杂志,很没有面子啊,发行部也想趁机多要些预算,一时异口同声,拿下北京上海。
但后来我们的决定还是按兵不动,为什么?
1、上策名利双收、中策求利、下策求名(我认为这应该是传媒最现实的运作策略)。当时的实际情况上策消耗太大,杀敌一万,自损八千。小企业要学会蹭饭、如果胃口不够好,就先不要急着吃胖子。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起义都是农村包围城市,从陈胜吴广到朱毛红军,都是这样。所以还是选择了中策。稳扎稳打,逐步渗透,反对急功近利。
2、不要盲目认为北京上海如何,你的目的是什么?不是普及北京上海人的财经知识,也不是要得到北京上海人的认可才能得到满足,当你的实际收入情况良好时,北京上海那里的人会想着办法来投靠你,我以前在《白猫黑猫》里面提到故事会、知音、女友等杂志并不因为格调下里巴人而日子难过,相反,阳春白雪者恐怕反而有些捉襟见肘(比如你认为故事会和巴金的收获相比,谁的日子更好一些,他们可是文学类的两个极端啊),不要以为占领了大城市就光荣了──也许面子上好了,但那是没有财务头脑的表现,(注:我在这里指的是战术,和战略上要占领中心城市的,那是另外一回事,要在自己实力强大以后再说)
3、群众的意见要听,但不能盲从,民主肯定是最不好的管理方式!(这个观点要遭人骂,但肯定是实用的,供大家考虑)发行部想多要预算,记者部想要面子。编辑部要推托责任──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的,都要考虑到,虽然有100个人想这样,但他们的出发点不同,都是从自己的部门考虑,没有全局观,
那位网友雄心勃勃要拿下上海这会硬骨头,我很佩服他的勇气,对于他们报纸,这也许是对的,是必然要跨越的门槛,但对于我,我不会那么做。
一些新报纸,我常常感慨万千,他们的大手笔,大制作既令人羡慕,又令人感到浪费,有点像大跃进,有点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,大部分的主编都是从记者编辑一步步爬上来、或者是行政任命,他们对于资本,资金的宝贵程度、爱惜程度都不够,花钱的本事必挣钱的本事大,如果你的报纸是一份商业报纸,建议还是多从商业的角度、经营的角度来考虑,我们往往有这样一种认识“大投资增加采编力量──所以出来震撼性文章──所以发行量就上来了──所以广告就多了──所以就赚钱了”事实是不是这样?其中的投入产出比有多少,成功率有多少,有谁从财务、会计的角度计算过,所以仅凭经验是不够的,想当然更是不够的,要用数据来说话。
最后得出的结论几乎很悲观,90%的记者、主任、主编都是理想主义者。都是经验主义者,而不是一个优秀的经营管理者。
又想到最近胡同里面不少人为××早报被封而含冤,因为他们的证券版出了点小问题而导致200人下岗等等,此事早就听说,但我心中没有丝毫同情:
既然要参与这个游戏,就要遵守规则──除非你的力量能够推翻这个规则。假如我是一些领导,也会毫不留情的封杀它,并不会为200个人的下岗问题而顾虑──你仔细想想,是不是有道理,决策者需要妇人之仁吗?
要怪怪你的记者怎么没有一点政治觉悟,你的编辑部主任、值班主编看稿子那么马虎,这样的问题都能出,起码说明你的团队还不成熟,你的工作流程还有漏洞,至于记者下岗吗。呵呵。如果你只能在××早报混饭吃,出了那个门就要饿肚子,那你的记者功力还是太浅了。
另:名记梦?看看这个吧,对你有好处!